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资讯 > > 正文

老虎伤人事件刺痛人心的7大舆情焦点

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一女子在东北虎园突然下车,遭老虎扑咬致重伤,其母亲因试图下车救女,被另一只老虎当场咬死。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舆论热议,针对归责问题的各方观点持续撕扯。

演变至今,“老虎伤人”事件的舆情发酵已大大超出一则社会新闻的范畴,公众情绪汹涌,爆款文章频出,舆论极化态势明显。

就在昨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舆论别成另一只伤人“老虎”》,指出“当段子比事实多、戏谑比反思多、冷嘲热讽比切身关怀多时,这样的‘关注’,难免变味。”

7月23日晚11时许,北医三院,一名家属站在手术室门口等待

7月23日晚11时许,北医三院,一名家属站在手术室门口等待

全媒派(qq_qmp)整合舆情观察热点,试图从传播学角度,用7个“问题切片”串联起汹涌舆情,观察背后的传播肌理与特征。

一、“回音室”效应凸显:极化情绪如何引爆?

“猛虎伤人”事件发生后,微博成为重要的舆论场,各路媒体发起的针对“女游客被老虎咬伤谁之过?”的投票也不少。在@新浪四川发起的投票中,有25万人参与投票,截至7月26日下午四点,认为责任在女游客的用户比例高达93.7%。

老虎伤人事件刺痛人心的7大舆情焦点

而微博上,认为女游客“自食其果”的舆论同样占据压倒性优势。在用户个人评判的基础上,极化效应再一次推动舆论发酵。

老虎伤人事件刺痛人心的7大舆情焦点

社交网络时代,舆论中存在着一种“选择性接触”和“回音室”机制,从海量的社交评论中,受众能寻到大量与已有立场相似的观点,从而构建内闭化的信息环境,进一步佐证和强化原有立场。本身认为“女游客责任更大”的用户,在参与投票,感知了意见环境后,观点通常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充满情绪的网络舆论环境中,讨论越汹涌,批判女游客的“合声”愈加响亮,甚至偏离了事件本身。

二、舆论审判:观点先行,讨论重点却跑偏?

老虎伤人事件发酵至今,关于女游客下车的原因和责任归咎的官方意见尚未出来,但社交媒体上对于事件责任的讨论从未停歇,网友和舆论似乎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裁定。

对此,腾讯大家主编贾嘉撰文指出,“真正让人痛心的地方在于,关于这件事的舆论场,一切都在跑偏”,“一切,就如当年成都女司机的先例一样”,舆论审判再次上演。这一次,评论又一次跑在了事实前头。

老虎伤人事件刺痛人心的7大舆情焦点

三、舆论场“迫切归因”,围观者因何焦躁?

针对当前纷杂的公众讨论,7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曹林的评论《老虎咬人事件,评论不能跑在事实前面》,指出在当前的舆论场,存在一种“迫切归因”和“单一归因”的癖好。事情刚一发生,就凭借道听途说的碎片化信息试图“一锤定音”。在该事件中,大众凭借“与老公吵架冲下车”的臆测,便将“女子不分场合胡闹”归结为其被虎袭击的主因。

而这种“迫切归因”,离不开当前开放的话语空间下“离场介入者”的参与,这些网络远程围观者虽不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但他们对于社会议题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参与,对于网络舆论的衍生和走向具有直接影响。

四、社交“人肉”愈演愈烈,为何热衷“标签化”?

在这起事件中,动物园、医院都尚未对事件原因和详情进行官方解释,可以说,除却事件现场的监控录像,并无什么已经证实的信息。

然而,不管是在开放还是闭环的社交媒体传播链上,针对当事人的身份信息、甚至家庭信息的流言已呈不可控的态势。

目前网路上广为传播的未经证实的流言有以下几条:

1.夫妻情感不睦,女子因与丈夫发生争吵·而下车;

2.受害女子是小三,车上还有一个“非婚生的儿子”;

3.受害者是北医三院“小有名气”的“医闹”;

4. 伤人老虎将被处死。

老虎伤人事件刺痛人心的7大舆情焦点

老虎伤人事件刺痛人心的7大舆情焦点

且不说这些说法属实或是“谣言”,但其传播属性与谣言具有相似性。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经典的流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判断能力。本身极具惊悚猎奇色彩的“虎吃人”事件,加之暧昧模糊的证据,使得各路消息呈几何级的裂变式扩散。

在事件中,标签效应再次生效。人肉搜索作用下,当受害者被贴上“易怒的女人”、“小三”、“医闹”这样的标签,受众的同情心便开始了与以往固化印象之间的博弈,“母老虎遇上真老虎”这样有幸灾乐祸味道的论调悄然流传。

因此,当伤者丈夫的同事对媒体介绍,事发时当事人并不知道他们还在园区范围里,“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出来了,所以才下的车”这样的消息放出时,且不论真假,刻板印象笼罩下的大众思维,难免萌生这不过是“推卸责任的说辞”的想法。

老虎伤人事件刺痛人心的7大舆情焦点

五、社会情绪被放大,自媒体加深“恶意”传播?

在事件舆情发酵的过程中,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弥漫开来,一些自媒体也在这种情绪的扩散中发挥了催化作用。

微信公号“油炸绿番茄”7月25号发布的文章《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对规则的蔑视》至今已收获260万阅读。在文中,作者斑马指出,“那个因为一点口角在野生动物园都敢开车门的女人,生活中必然戾气深重,横行霸道,不会把任何规则放在眼里。出事不是她的不幸,没出事才是她真的走了狗屎运。”文章还尖锐指出,“千万要远离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因为雷劈他的时候,可能会连累到你。

同时,这种极具“咪蒙风”吐槽文的观点也引来其他媒体人的质疑。蓝鲸传媒发文指出,“有一种戾气在继续撕咬被老虎袭击的受害者。”腾讯大家主编贾嘉撰文《被老虎咬伤的女人,承担着这个世界全部的恶意》,文中指出“当这个世界充满各种不守规则乱象的时候,那些曾经被损害过的人,都会把这位被老虎咬伤的女子当作发泄的出口。”

而在评论区,这样通过典型案例,放大戾气情绪,痛斥“不守规则者自食恶果”的声音也不在少数,甚至出现“活该”的叫好声。正义似乎成为宣泄不满的出口,人们纷纷以“捍卫规则”的名义,朝被咬女子扔起石头。

老虎伤人事件刺痛人心的7大舆情焦点

六、热点vs热文,新闻伦理界限何在?

一个具体生命的逝去,恰巧“撞到”舆论风口上,便成为被“消费”的案例。

围绕此事件产生的“热文”频频刷爆朋友圈,然而,当一众公号争相博人眼球时,对事件的分析不见了,对安全的探讨没有了,对生命的敬畏消失了。惨剧被视作“流量收割机”,伤者与老虎,都只是流量中的关键词而已。

我们诘问:是流量重要,还是回归事件本因的理性探讨更重要?

《人民日报》在评论文章中指出:社会舆论和各类媒体,都应该恪守新闻伦理,主动尽到一份责任,多一些温暖的人性释放,少一些冷血的无端指责;多一些“如何杜绝悲剧”的思考,少一些“消费悲剧”的推波助澜。

此外,在这次事件中,关于新闻伦理的争议再度出现。已经有自媒体在微博上晒出了女子伤痕累累、面部肌肉撕裂的惨状,且图片未做任何马赛克处理,这种可能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的博眼球做法显然不妥。

老虎伤人事件刺痛人心的7大舆情焦点

这是一个大众和媒体媒介素养不断提高的时代,但其中部分自媒体的把关能力却倒退至草莽时代。

七、一场悲剧衍生出戏谑段子,如何笑得出来?

这个极具社会话题属性的事件,除了衍生出“老妈比老公更心疼自己”这样的话题感慨,一个奇特的现象悄然发生:“男人们争相带老婆去动物园”的戏谑段子开始在朋友圈流传开来。

自媒体们的自行臆测,配合一定的社会心理,一个“路怒胡闹”的女人形象被塑造出来,继而引发了“段子创作的亢奋和病毒式传播。”

我们且不对传播者的动机和心理进行评价,但正如一句棒喝:“真要他们一家老小全部被老虎咬死,你们才满意吗?”能够对一个生命的消逝进行如此的解读与玩味,冷血看客们要调笑到何时才罢休?

很多时候,在主流媒体尚未来得及厘清事件详情时,社会化媒体自然晋升为替补性媒体,你一言我一语,公共话语场中一片真真假假的喧嚣。而在这样繁杂的舆论场中,惟愿任舆情撕扯,你我仍拥有清晰的头脑与辨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