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资讯 > > 正文

《鹿城人文景观》描绘温州旧城江南水乡风韵

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花柳塘河,由于水质好,曾设天然游泳池。孙守庄摄于1975年 

  温州网讯 在《鹿城人文景观》一书中,有很大篇幅是描写温州旧城水系的。从瓯江到城内54条大小河渠再到温瑞塘河、会昌湖。在120年前,整个温州城就是一个河网密布的水城,河网将温州城各个角落紧紧连接在一起。河就是温州的交通动脉。据悉,温州的河道长度在宋朝时达到了65公里,按照古城面积6平方公里算,其城河密度较无锡稍小些,但较之苏州、绍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属于城中之佼佼者。

  一街一河舟楫必达

  风情和美,来形容这座曾经被水浸润的城市,恐怕再合适不过。据《鹿城人文景观》记录,温州旧时城内河道众多,有大小河渠54条(段)。南北大街、小南门大街、信河街,各倚街凿河。旧城靠北还有一条东西向的百里坊河,将信河与大街后河贯通起来。

  明《弘治温州府志》云:“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居者有澡洁之利,行者无负载之劳。”展现了当时城内一街一河、一巷一小河的布局和风貌。据悉,当时店铺都在街的一侧,临河的一侧住家。住家的前门是小路,后门临小河。并设有石级,就是乘船上下的码头,又可以临河洗涤衣物。

  “那时候河流密布的,也促使了桥的诞生,几乎家家门前都有座桥。”据沈克成描述,《光绪永嘉县志》有记载,在清朝的时候,温州城内桥梁已达143座。桥梁各式各样,多姿多彩,使水城更具特色。住在四面八方的人们,撑着小舟,就可以到达城内任何地方,也可以通过内河直通瓯江,前往外地。

  民俗专家潘一钢在《温州民俗图说》一书的《温州忆旧》中回忆道:“沿着窄窄的塘河从小南门埠头出发,一路经丽田、梧田、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就到了瑞安城关……”

  江南水乡的枕水生活

  发达的水系,是沟通人际交往的交通要道,也是彼时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据潘一钢讲述,“那时候,家家前门后院皆有河,团圈(温州话,四周的意思)四处都有桥,放学后,同学家的后门就靠河,常折些小纸船在水埠头玩,那些比我们略大的小孩,便能在清亮的河里游泳着,或扎到水底去摸田螺。”

  河上,常有女人在埠头洗衣、淘米,也常见“咿咿呀呀”地划过很多小船儿,上面或是载着瓜果蔬菜,或是载人运货,偶尔船老大划累了,还会扯开嗓门,唱起俚歌。而坐人的客船舱内,更是另一番热闹,说书儿卖梨膏糖的、唱鼓词弹牛筋的、打快板唱道情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浓浓的乡味乡韵在此间弥散开来。

  而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南塘街也是这座老城的印象鲜明的符号。在南宋时期,南塘街最出名的文化机构当属南湖塾,一度也是永嘉学派传播事功学说的大本营。

  古城建设参考水系布局

  “水长而美”的水乡风韵,也渗透到了当时的古城规划建设中,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要素。事实也证明温州古城水系具有交通、运输、排水、排污、防洪、防火等多种功能。

  据了解,古人郭璞在温州城内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接着根据五行思想,因地制宜、顺地形地势于城内设五水:东为伏龟潭(碧波潭),南为雁池(今乘凉桥),西为浣纱潭(即今九山落霞潭),北为潦波潭,中为冰壶潭。潭与河通,注入瓯江,即使遇连绵大雨,也不至于水满为患。这五湖在温州城的布局里就如同人体的心肝脾肺肾,成为温州古城的生命源泉。有调蓄洪水、排洪排涝、调节气候的作用。

  “其实我们当前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五水共治,不妨也可以参考一下古人的智慧,又如现在在新建一个建筑的时候,就将排水、排污等方面综合考虑进去,利用所在地方的水流、水系分布,进行科学统筹规划。”沈克成说道。

  不过遗憾的是,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时候,由于人口密度增大,城里开始了填河拓巷的工程,后陆陆续续至上世纪70年代末,旧城区内所有街巷小河全被填塞。现在市区内仅存11条河道:广化河、勤奋河、九山外河、小南门河、温瑞塘河、禅河、花柳塘河、山前河、龟河、黄洋浃河和十八家河,总长18.5公里。

  >>>相关链接

  诗词中说的“孤屿”就是江心屿?

  在不少描写江心屿的古诗词中,都出现了“孤屿”一词。由此,不少市民们也一直将“孤屿”等同于江心屿,但事实上孤屿指的仅是江心屿两个岛之间的一个小岛,又名中川。昨天上午,沈克成老师也专门就此进行了解释说明。《鹿城人文景观》一书中有提到,据清嘉庆年间(1796-1820)陈舜咨修编《孤屿志》载:“城北瓯江中,广东西三百余丈,南北半之,两峰对峙,中川流,又名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屿也。”

  后来孤屿在南宋绍兴七年(1137)的时候被填了,当时的青了禅师觉得江心东、西两屿交通不便,便亲自率众抛石填塞两屿之间,自此两屿合二为一,一改“中川双分鹿苑而两不成”弱点,达到了“分则气散,合则神足”的聚合鼎盛之气象,从而江心屿的面积达到了123亩。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