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资讯 > > 正文

舆论关注多地投放储备冻肉 盐业改革方案获赞

  5月2日至5月8日期间,食品行业政策舆情热度升温。全国各地向市场投放储备冻猪肉,稳定猪肉价格获关注。媒体聚焦储备肉的投放能否有效遏制猪肉价格上涨,储备肉的质量安全则是网民关注首要问题。信息的不对称性阻碍了政策效用的有效发挥。5月5号,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食盐“专营”模式将被打破,盐业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的作用备受肯定,而食盐价格和安全保障成为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风险。5月3日,《楚天都市报》曝光某加工厂回收死虾做虾仁,而厂方称死虾只是“脑死亡”,荒诞言论令人惊愕,网民也纷纷调侃和批评厂家无良,呼吁监管部门消除监管盲区。近日,日本“煮饭仙人”赴华做“银饭”事件热度升温,银饭活动不仅让国内消费者享受国家供给侧改革红利,也拉开了提升国内产品质量的大幕。此外,日本的匠人精神获得舆论称赞,成为呼吁学习的典范。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多地投放储备冻肉 信息不对称形成媒体和网民关注点差异

  5月5日,北京首次投放并降价销售北京市政府储备冻猪肉,每日投放5万公斤。此外,甘肃、陕西等地也已向市场投放储备冻猪肉,以保障猪肉供应,稳定猪肉价格。

  储备肉的投放能否有效遏制猪肉价格上涨成为主要关注点。中国新闻网从数据入手,引用甘肃省商务厅发布的信息指出,根据市场调研的情况显示,受储备肉投放影响,兰州市场鲜猪肉价格止涨趋稳。价格从投放前的每斤17元左右下降并稳定到目前的每斤16元左右。而来自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显示,猪肉价格上涨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多数媒体持保守态度,《每日经济新闻》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储备肉的投放只能短期缓和当地猪肉价格上涨趋势,不会对此轮“猪周期”带来太大影响,同时,无论是储备肉还是补贴,仅能缓解猪价高涨的压力,但并不能真正解决供需不平衡的关系。《东南早报》同样认为,投放储备肉难以拉低整个市场的肉价,首先是投放的量不足以撼动供需关系下的肉价形成逻辑,其次是投放储备肉更多是为了让市民享受到相对低价的猪肉供应,而不是为了打击市场猪肉价格。

  网民则主要关注储备肉的安全性、口感等问题。虽然有关部门以及部分媒体都指出,向市场投放的冷冻肉在生产和储存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均严格遵守国家储备肉要求。但《北京晚报》记者采访发现,与8个受补贴鲜肉品种相比,由于市民习惯消费鲜猪肉,政府投放的储备冻肉关注度较低。网民普遍对储备冻肉的质量安全有所担忧,纷纷询问冻肉的储存了多久,部分网民则表示冷冻肉口感不佳,自己不会选择购买。另有网民对猪肉价格仍持不乐观态度,认为近期多地投放储备肉是为了缓解猪价上涨的压力,该举措治标不治本,储备肉投放完了,可能新的一轮涨价高峰又将开始。

  从舆论反馈来看,媒体聚焦于储备肉是否能够促使猪肉价格“降温”,而网民则更多关注储备肉的质量安全问题,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民众对于储备冻肉有所误解,不利于相关政策的开展。有关部门和媒体若能够更多的宣传和普及储备冻肉知识,消除民众疑问,才能让投放储备冻肉的初衷得以实现。

  2.盐业改革方案获赞 舆论关注盐业价格和质量安全

  5月5号,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从2017年1月1号开始,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与此同时,食盐也不再由政府定价,而是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质量、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延续了几千年的国家食盐“专营”模式,将在2017年被正式打破。

  盐业改革方案公布后引发强烈关注,媒体普遍对改革的意义表示认可。《南方都市报》盛赞盐业改革,指出“取消食盐产销区域限制”还只是本次改革的亮点之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食盐生产领域”、“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 定”等内容都清楚昭示,尽管方案仍然强调坚持食盐专营制度,但改革的市场化路径却是清楚的,而且已经为打破垄断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经济日报》高度评价盐业改革能够激发盐业企业和行业整体活力,首先,竞争可以激发创新,食盐生产和批发企业都将大力开发新产品,丰富食盐市场供应,增加消费者选择。其次,竞争将极大激发市场潜力,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服务创新,盐行业的市场规模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大。再次,竞争将有力促进盐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最后,竞争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盐业改革的影响也是舆论重要关注点。对于网民而言,盐业改革是否会导致盐价上涨成为首要关注问题。有媒体分析认为,对老百姓而言,在不久的将来,在盐业市场中将有更多更大的自由选择权。有一种可能是,盐业专营被废止和价格被放开后,一些花哨的种类如“低钠盐”、“无碘盐”等会以高价的形式出现,这意味着,买盐会如买菜,品种多样,可供选择,可以买高大上的“概念盐”,也可以买一两块钱的普通盐。光明网就此提出,市场化不等于不安全,问题在于政府相关部门能不能实现有效的监管。《福建日报》认为盐业改革就当以消费者的认同和利益为归依。换言之,要让改革方案的价值被最大程度地兑现,仍需系列的配套制度。一方面,要出台更多细则,让食盐跨区域流通等规定能被执行,不至于遭遇有形与无形的抵制;另一方面,则需出台国家层面上的监督和保证机制,防止价格放开后带来盐价上涨。

  盐业改革的积极作用虽然获得舆论普遍认可,但改革的风险依然存在。盐业改革在推动盐业兼并重组、推动产销一体化盐业企业的形成、加快行业集中、促进国企改革的同时,对食盐的安全、质量的监管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食盐专营可能取消,不少网民都表示对市场自制力、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十分担忧。改革方案实施后,如何避免食药价格大幅度波动,保障食盐质量安全,亟需后续一系列的配套细则。

  3.厂方称死虾只是“脑死亡” 网民吐槽“怎么不说睡着了”

  5月3日,《楚天都市报》曝光有加工厂回收死虾做虾仁,记者通过暗访调查发现,这些死虾都被运往仙桃市一家名为“外婆家”的食品加工厂。面对记者“为何收购死虾”的问题,该加工厂负责人称,有些虾只是“脑死亡”,看起来死了,肌肉仍有弹性,可以作为原料使用。光明网、环球网、大河网等媒体的转载,致使相关舆情热度升温,并在5月4日攀至顶峰。此后,热度有所下降,而评论性报道陆续出现。

  评论文章主要聚焦于批评食品加工厂用雷人雷语掩盖违法事实,以及“脑死亡”虾事件所反映出的食品监管问题。《河南日报》认为,面对记者和检疫局工作人员,这位负责人的狡辩,以浓郁的荒诞气息和别具一格的语言创造性,让人大开眼界。说到底,“脑死亡虾”的说辞,不过是想掩盖用死虾加工食品的违法事实,没承想画虎不成反类犬,掩盖不成反而沦为笑柄。中国网则认为,“脑死亡”虾折射出食品监管之殇,从兑水猪肉到毒豆芽,从三鹿奶粉到染色馒头,无不说明食品监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若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只会使激化食品矛盾,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粒老鼠屎”。人民网同样聚焦监管问题,评论文章《比“虾脑死亡”更可怕的是“监管脑死亡”》指出,以次充好是企业负责人不负责的表现,更是市场监管部门失职的表现,没有“安全保障”的食品其隐患是不可估量的,这样的隐患存在,这折射了相关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虾“脑死亡”遭调侃,网民对食品安全问题忧心忡忡。 “脑死亡”的奇葩言论一时引发众多网民关注,各类吐槽也接踵而至,“为什么不说是睡着了”“是不是还要抢救一下”“比我们学医的还专业”等言论层出不穷。崔永元也在微博转发相关新闻,并调侃称,“用'脑死亡'的虾来做虾仁,是虾道主义的发扬光大,虾福利的一种”,从而引起更多网民讨论。虽然部分网民表示对于死虾做虾仁习以为常,但多数网民认为死虾毒素增长迅速,厂家以次充好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而且带来了安全隐患。

  荒诞言论被批难掩违法事实,舆论呼吁监管不要存在“脑死亡”。媒体痛批厂家无良行为的同时,也采访了食品专家,用科学解释指出龙虾死后腐败很快,极易变质,会引起人体过敏、急性肠胃炎等,通过向没有清楚认识死虾危害的网民进行了知识科普。此外,舆论也纷纷聚焦监管问题,认为监管的不到位是类似荒唐言辞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希望监管部门能够做到不“脑死亡”。

  4.日本“煮饭仙人”赴华打造中国“银饭”获关注

  近日,日本“煮饭仙人”赴华做“银饭”获得媒体较多关注。据中国新闻网报道,4月26当天,村嶋孟及其家人、“煮饭仙人”中国行邀请方、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以及堺市市长竹山修身等相关市政府工作人员,聚集在“银饭屋下户亭”,以在众人面前展示制作“银饭”的方式,来作别“银饭屋下户亭”。他将于5月底带着煮“银饭”的绝活,去打造中国式“银饭”,希望中国民众不用再来日本买米、买电饭煲。在中国,用中国米、中国的电饭煲就能煮出“银饭”。至此,关于日本“煮饭仙人”赴华做“银饭”的消息再次引发关注。

  “银饭”推广计划早在年初就开始了预热。1月12日,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发起的主题为“从一碗白米饭看供给侧改革”活动拉开了大米的选品序幕。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介绍,中心将以“一碗白米饭”为起点,对接国际标准正式启动“全球选品”工作,引导国内生产企业生产更多优质产品。2016年3月16日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发起的“供港生鲜(北京站)公共测试”活动在北京中环假日酒店举办。国家认监委副主任王大宁在发言时表示,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目前第一次在国内试水的是供港澳的食品,以后逐渐地在国内开发供日韩的消费平台。“全球选品会”平台还以“呼唤大国工匠”为主题,公布了下一阶段将邀请日本86岁的“煮饭仙人”村嶋孟先生共同为国人研发一款可以煮出“银饭”的电饭煲,以及联合北京某知名餐饮企业共建“银饭”实验室等相关内容。

  4月底,关于“日本煮饭仙人关门谢客 赴华做‘银饭’”的报道掀起高潮。媒体多强调“煮饭仙人”的技艺、国际品牌管理中心邀请“煮饭仙人”的缘由和努力、“银饭”推广计划等。《北京晨报》指出,“银饭”系列活动将于5月至12月分为“寻-煮-传”三个阶段,到东北寻找好米,在北京集中烹煮银饭,随后到中国各地举办主题活动传播银饭。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表示希望这样的行动能带动更多的匠人,通过我们进入中国,传播匠人精神,带动中国更多的行业,用匠心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另有媒体在报道中突出了日本“煮饭仙人”赴华做“银饭”是为赎罪,村嶋孟表示希望在中国传播银饭,让东北农民种出的好大米多卖出一块钱,为当年日军侵华行为赎罪。预计随着“银饭”推广计划的开展,媒体宣传将增多,舆论关注度也会随之提升。

  白米饭变“银饭”,有关部门力推银饭活动让国内消费者享受国家供给侧改革红利。基于“全球选品”工作,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从一碗白米饭出发,引导国内生产企业生产更多优质产品。日本“煮饭仙人”赴华做“银饭”也拉开了“银饭”计划的序幕,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不断强调大米品质,指出将全方位引进日本大米流程,从土地着手,并严格检测产品DNA,确保选出的大米质量过关。系列举措引发舆论关注,公众期待该活动能够真正让百姓受益,让类似假五常大米泛滥、国人去日本高价买回在国内卖5元的东北大米现象能够得到改变。

  日本匠人精神获“赞”,赴华赎罪令网民钦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煮饭仙人”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所看重的,同样也是吸引民众的关键点。媒体报道中不断强调村嶋孟的品味匠心,让网民对日本的匠人精神肃然起敬,而村嶋孟表示赴华做“银饭”为侵华赎罪,也让网民纷纷感慨正视历史的日本人值得尊敬。